抗性澱粉完整指南:功效、食物來源、吃法與補充劑迷思破解

目錄

許多人聽過「抗性澱粉」,卻不清楚它和一般澱粉有什麼不同。

帶你快速了解!

 

抗性澱粉是什麼?

抗性澱粉(英文:Resistant starch,簡稱 RS),又叫「抗解澱粉」。

抗性澱粉是一種特別的澱粉,不像一般澱粉,會在小腸被完全消化吸收,而是直接跑到大腸裡,當作腸道好菌的「食物」,就是大家常說的「益菌生」、「益菌元」。

抗性澱粉被菌群利用後,會產生有益的短鏈脂肪酸(例如:丁酸、乙酸、丙酸),有助於調節腸道菌相、促進腸道蠕動,還能幫助強化腸道屏障、維持腸道健康。

跟一般傳統澱粉相比,抗性澱粉的消化速度比較慢、熱量也比較低(每公克約提供 2.8 大卡),不容易讓血糖突然飆升,是屬於低升糖(低 GI)的碳水化合物來源。

抗性澱粉是什麼?

 

抗性澱粉的分類

根據抗性澱粉的來源和結構不同,可以分成五種常見類型:

抗性澱粉分類名稱食物特性
RS1物理包埋型全穀類、糙米、未加工豆類澱粉顆粒被蛋白質基質及細胞壁物質包住,導致無法被酵素作用
RS2天然結晶型生馬鈴薯、生香蕉、綠扁豆天然存在的結晶結構,耐熱性差
RS3回凝型(Retrograded)煮熟冷卻後的米飯、馬鈴薯、義大利麵澱粉糊化後冷卻再結晶,具耐熱性
RS4改質型(化學修飾)食品添加物中的改質澱粉經化學處理後改變結構,不易消化
RS5澱粉脂質複合型澱粉與脂肪結合後加熱形成直鏈澱粉與脂肪酸結合,形成難消化且穩定的螺旋結構

 

RS1 ~ RS3 多來自天然食物,RS4 和 RS5 常見於食品工業或特殊應用。

抗性澱粉的分類 (RS1、RS2、RS3、RS4、RS5)

文獻參考來源:

1. Nutrition and Gut Health: Preparation and Efficacy of Resistant Starch

2. Resistant Starches and Non-Communicable Disease: A Focus on Mediterranean Diet

 

抗性澱粉有什麼功效?研究怎麼說?用學術文獻證明

別看抗性澱粉只是澱粉的一種,其實它在體內扮演了不少關鍵角色!

許多研究都指出,抗性澱粉對血糖、體重、腸道甚至免疫力都有好處。

 

以下幫你整理出抗性澱粉,最被關注的六大功效:

1. 延緩血糖上升、改善胰島素敏感性

抗性澱粉不像一般澱粉會快速變成葡萄糖,因此能減緩飯後血糖上升,對糖尿病與胰島素阻抗族群有幫助。

【研究摘要】:系統性回顧指出補充抗性澱粉能顯著改善空腹血糖與胰島素敏感性。

文獻參考來源: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resistant starch types on glycemic response in individuals with type 2 diabetes or prediabetes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

 

2. 增加飽足感,有助體重控制與減脂

抗性澱粉經腸道菌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,會促進腸道內分泌細胞釋放 GLP–1(Glucagon–like peptide–1)與 PYY(Peptide YY)等調節性腸道荷爾蒙,能延緩胃排空、增強飽足感,。

【研究摘要】:此研究使用 GLP–1 受體基因剔除小鼠(GLP–1R KO)和一般小鼠進行實驗,發現只有在 GLP–1 受體功能正常的情況下,抗性澱粉才能有效減少體脂肪,表明 GLP–1 在抗性澱粉減脂效果中扮演關鍵角色。

文獻參考來源:The importance of GLP-1 and PYY in resistant starch's effect on body fat in mice

 

3. 促進益菌生長、改善腸道菌相

抗性澱粉是典型的益生元(Prebiotic),能餵養腸道中的好菌,像是雙歧桿菌與乳酸菌,幫助建立更健康的腸道菌相。

【研究摘要】:攝取 RS 能提升芽孢桿菌門(厚壁菌門) Firmicutes 和擬桿菌門 Bacteroidetes 等,進而改善菌相組成與代謝產物的變化。

文獻參考來源:Impact of Dietary Resistant Starch on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, Metaproteome, and Metabolome

 

4. 增加短鏈脂肪酸(SCFA)生成

經過腸道菌發酵後,抗性澱粉會產生丁酸、乙酸、丙酸等短鏈脂肪酸,有助於提供腸道細胞能量。

【研究摘要】:補充抗性澱粉能顯著提高丁酸與乙酸濃度,有助腸道與代謝健康。

文獻參考來源:Effects of Arabinoxylan and Resistant Starch on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Short-Chain Fatty Acids in Subjec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: A Randomised Crossover Study

 

5. 強化腸道黏膜屏障、減少腸道發炎

尤其是丁酸,能修復腸道上皮細胞、維持屏障功能,並降低腸道內的發炎反應,是保護腸道健康的重要因子。

【研究摘要】:抗性澱粉能改善腸漏現象、減少發炎反應,並增強腸道上皮屏障功能。

文獻參考來源:Dietary type 2 resistant starch improves systemic inflammation and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by modulating microbiota and metabolites in aged mice on high-fat diet

 

6. 減少便祕與維持腸道規律排便

抗性澱粉具膳食纖維的性質,能增加糞便體積與水分,改善排便困難,讓腸道蠕動更順暢。

【研究摘要】:RS-3 可顯著增加腸道中有益細菌(雙歧桿菌屬 Bifidobacterium、普雷沃氏菌屬 Prevotella、阿克曼氏菌屬 Akkermansia 和巨單胞菌屬 Megamonas)的水平,並緩解便秘。

文獻參考來源:Impact of resistant starch type 3 on fecal microbiota and stool frequency in Thai adults with chronic constipation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

抗性澱粉有什麼功效與功能?

 

抗性澱粉食物有哪些?

1. 青香蕉(未熟香蕉)

抗性澱粉類型:RS2

建議吃法:選擇偏青、未熟透香蕉直接食用。

 

2. 馬鈴薯

抗性澱粉類型:RS3

建議吃法:煮熟後冷藏再吃,可以做成馬鈴薯沙拉。

 

3. 隔夜白飯

抗性澱粉類型:RS3

建議吃法:白飯冷藏後食用,例如:壽司飯。

 

4. 黑豆、紅豆、鷹嘴豆、扁豆

抗性澱粉類型:RS1 + RS2

建議吃法:煮熟後冷卻,保留顆粒完整性為佳。

 

5. 糙米、糙薏仁

抗性澱粉類型:RS1

建議吃法:作為主食搭配冷食效果更佳。

 

6. 燕麥

抗性澱粉類型:RS2

建議吃法:冷泡燕麥最佳,避免過度加熱。

 

7. 地瓜、芋頭

抗性澱粉類型:RS3

建議吃法:蒸熟冷藏後再吃。

 

8. 山藥(生食或微蒸)

抗性澱粉類型:RS2

建議吃法:切片生吃,或短時間蒸熟後冷卻。

 

9. 玉米

抗性澱粉類型:RS3

建議吃法:玉米經煮熟冷卻後,能形成抗性澱粉,可搭配沙拉或冷湯使用。

 

10. 冷麵(例如:冷義大利麵)

抗性澱粉類型:RS3

食用建議:將煮熟的麵食冷藏後食用,或做成冷麵沙拉。

抗性澱粉食物有哪些?

 

抗性澱粉怎麼吃效果最好?

要吃出抗性澱粉的最大效果,不只是選對食物,還要掌握烹調方式、攝取時機與搭配原則。

 

1. 先煮再冷,形成回凝型(RS3)最穩定

澱粉類(如白飯、馬鈴薯、義大利麵)煮熟後放進冰箱冷藏。冷卻過程會讓澱粉分子重組,轉變成不易消化的抗性澱粉(RS3)。

 

2. 選擇天然原型 RS2 食物,避免熟透

像青香蕉、生燕麥、生山藥等天然富含 RS2 的食材,建議生吃或微加熱食用,熟透後會導致結構分解,抗性澱粉含量下降。

 

3. 與益生菌或發酵食物一起吃,加乘腸道保健效果

抗性澱粉是益生元(prebiotic),可以養出腸道益菌,如果搭配發酵食物(例如:優格、納豆)能幫助益菌定殖,效果更快出現。

 

4. 少量、分次,每日穩定攝取最有效

建議每天攝取 15 ~ 20 g 抗性澱粉(天然食物 + 補充品合計),初期從 5 g 起,避免脹氣、腹痛,長期穩定攝取有助改善便祕、血糖與體重管理。

 

5. 可使用天然抗性澱粉粉末

無味、易調理,可拌入優格、奶昔、豆漿、湯品,但避免加熱烘烤,否則 RS 結構會被破壞。

抗性澱粉怎麼吃效果最好?

 

誰適合補充抗性澱粉?這幾種人要注意攝取時機

1. 容易便祕的人

抗性澱粉可增加糞便體積、軟化糞便並促進腸道蠕動。

 

2. 控制血糖/胰島素阻抗者(含糖尿病前期)

抗性澱粉不會快速升糖,且可改善胰島素敏感性。

 

3. 體重控制中、容易過度進食的人

抗性澱粉促進 GLP-1、PYY 等飽足激素分泌。

 

4. 腸道有益菌失衡者

抗性澱粉是益生元,可選擇與益生菌(優格等)一起吃。

 

這些人「要注意攝取時機與方式」:

1. 腸胃敏感者/有脹氣問題的人

初期從每日 3 ~ 5 克開始,建議飯後食用避免空腹刺激。

 

2. 患有小腸細菌過度生長(SIBO)者

抗性澱粉可能促進不良菌發酵,導致腹脹或腹瀉。

 

3. 低 FODMAP 飲食中的人

抗性澱粉部分屬 FODMAP 類型,可能加重腸道負擔。

 

補充抗性澱粉的 3 個黃金時機與方法

1. 早餐(搭配冷泡燕麥/優格) → 啟動腸胃蠕動

2. 主餐(隔夜飯、冷馬鈴薯) → 降低血糖波動

3. 點心時段(奶昔/無糖飲品中添加 RS 粉) → 提升飽足感、防止亂吃

誰適合補充抗性澱粉?這幾種人要注意攝取時機

 

抗性澱粉會脹氣或不舒服嗎?副作用與建議劑量公開

吃抗性澱粉的常見副作用

1. 腹脹/放屁變多:腸道菌發酵抗性澱粉產生氣體(特別是 RS2、RS3 類)

2. 腹痛、腸躁感:未適應大量膳食纖維/腸道菌群尚未平衡

3. 腹瀉或便祕:攝取量過多或飲水量不足

4. 腹部悶痛:有潛在 SIBO 或 IBS(腸躁症)體質時更易發生

 

抗性澱粉建議劑量與循序漸進攝取方式

使用階段每日建議說明
初期3 ~ 5 g/天約 1/3 根青香蕉
過渡期6 ~ 10 g/天可加入隔夜飯、冷馬鈴薯、豆類等食物
穩定期15 ~ 20 g/天(上限約 30 g)較適合腸道穩定、有益菌豐富者

 

預防與改善腸胃不適的 5 個方法

1. 從少量開始,每 3 ~ 5 天微幅增加

2. 搭配益生菌/發酵食物一起吃

3. 多喝水,幫助纖維與廢物排出

4. 避免空腹吃抗性澱粉,建議餐中或餐後攝取

5. 選擇溫和型態開始(如冷白飯、冷豆類),避免先吃大量 RS2(青香蕉)

抗性澱粉會脹氣或不舒服嗎?副作用與建議劑量公開

 

抗性澱粉補充劑有用嗎?與天然來源的比較

抗性澱粉補充劑,例如:高直鏈玉米澱粉 Hi-Maize®、綠香蕉粉等,而補充抗性澱粉補充劑的確是有用的!

可以提升短鏈脂肪酸產生、改善胰島素敏感性、穩定血糖、改善便祕、增強飽足感、有助腸道菌相多樣性增加

前提是攝取方式與劑量得當,否則可能出現腹脹、排氣等副作用。

 

抗性澱粉補充劑 vs. 天然來源抗性澱粉

項目 抗性澱粉補充劑天然食物來源抗性澱粉
來源常見品項高直鏈玉米澱粉、綠香蕉粉青香蕉、冷飯、冷馬鈴薯、豆類、燕麥等
抗性澱粉含量穩定性易受烹調、成熟度影響
純度與劑量控制        高,可精準補充需估算含量,不易定量
其他營養成分幾乎沒有(純 RS)含膳食纖維、多酚、維生素等共益成分
飽足感與口感低(無味、較無飽足感)高,需咀嚼、體積大,提升飽足感
使用方式拌入優格、奶昔、燕麥、豆漿食材本身料理食用
價格/便利性價格中等,使用方便成本較低但需備料、烹調與冷藏
抗性澱粉補充劑與天然來源抗性澱粉比較

 

FAQ|抗性澱粉相關問題

Q:抗性澱粉會讓人放屁或腸胃不適嗎?

抗性澱粉在腸道中被發酵時,會產氣,所以可能造成脹氣、放屁等現象,特別是剛開始攝取或腸道菌相尚未適應時,會比較明顯,建議從少量開始嘗試。

 

Q:抗性澱粉和膳食纖維有什麼不同?

抗性澱粉屬於可發酵性的膳食纖維一種,但與一般非澱粉類纖維,例如:木質素、果膠等在結構與功能上略有差異,特別是抗性澱粉可被腸道菌分解產生短鏈脂肪酸。

 

Q:哪些食物含有最多抗性澱粉?

未熟香蕉、冷藏後的馬鈴薯、紅豆、燕麥、冷飯、綠扁豆等都是富含抗性澱粉的代表性食材。

 

Q:加熱後的抗性澱粉還存在嗎?

RS3 類型抗性澱粉會在煮熟並冷卻後再生成,但高溫長時間加熱會破壞部分結構,建議「加熱後冷卻再吃」較能保留其功能。

 

Q:抗性澱粉可以幫助減肥嗎?

研究指出抗性澱粉能增加飽足感、延緩血糖上升等功效,間接有助於體重控制,但需搭配整體飲食與生活型態管理。

 

Q:孕婦或小孩可以吃抗性澱粉嗎?

天然食材來源的抗性澱粉對大多數人安全,但對腸胃敏感或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全的幼童應注意劑量,建議諮詢營養師或醫師。

 

Q:吃抗性澱粉會影響血糖嗎?糖尿病患者能吃嗎?

抗性澱粉消化速度慢,不易快速升糖,對糖尿病患者有益,但仍需控制整體碳水攝取量,建議選擇低 GI 食材搭配食用。

 

Q:市售抗性澱粉粉末或補充品有用嗎?

玉米來源的抗性澱粉粉末能快速增加攝取量,但品質、來源與每日劑量要注意,建議選擇有認證的產品,並與天然飲食搭配。

 

Q:抗性澱粉的最佳攝取時間是什麼時候?

隨餐食用比較好!有助於穩定飯後血糖,但若作為補充品,建議早上或午餐前後較佳,以避免晚間腸道發酵產氣影響睡眠。

 

Q:抗性澱粉需要天天吃嗎?一天吃多少最合適?

建議每天攝取約 15 ~ 20 g 抗性澱粉(來自天然或補充品),養成規律習慣較能發揮腸道與代謝效益,初期可從 5 g 逐漸增加。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