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不是常常吃完東西就覺得肚子脹脹的、不舒服?
但又說不上是哪裡痛?
這篇幫你從脹氣原因、症狀到消脹氣方法一次搞懂,不再為脹氣煩一整天!
脹氣原因是什麼?胃脹氣、腸脹氣差在哪?
脹氣可以分成「四大類型」,看看你屬於哪一種:
一、飲食型脹氣:吃進太多氣、吃錯東西
1. 吃太快、講話進食、邊吃東西邊滑手機:容易吞進大量空氣,導致上腹悶脹、打嗝。
2. 含氣飲料、冰品、甜食:讓腸胃蠕動變慢、刺激產氣反應。
3. 高產氣食物:豆類、洋蔥、花椰菜、乳製品、小麥、糯米等。
有時脹氣不是吃太多,而是吃太快、吃太亂
二、消化型脹氣:腸胃動得太慢、氣排不出去
1. 胃排空慢/胃酸不足/酵素分泌少:導致食物消化不完全,進入腸道後被菌群發酵產氣。
2. 便祕:腸道蠕動差,讓氣體滯留時間變長,肚子更容易鼓鼓的。
3. 缺乏規律運動或吃太油膩:腸胃蠕動變慢而「卡住」,導致脹氣。
當腸胃不給立、排便卡關,氣也會悶在身體裡動彈不得。
三、情緒型脹氣:壓力讓你腸胃不聽話
1. 長期緊張:自律神經失調,影響腸胃蠕動速度,例如:交感神經興奮使腸胃蠕動變慢,引起脹氣。
2. 處於高壓或緊繃狀態:身體容易不自覺緊繃,影響正常吞嚥與呼吸節奏,也會讓腸胃蠕動變慢、排氣不順,進一步加重脹氣不適感。
3. 焦慮或情緒壓抑:讓身體難以放鬆,使下腹悶脹感更明顯,有時也會伴隨排便困難或不順。
腸道被稱為第二個大腦,當情緒持續緊繃時,腸胃也會跟著抗議。
四、疾病型脹氣:慢性腸胃問題可能在背後等你
1. 胃食道逆流(GERD):吃東西之後容易脹脹悶悶的、打嗝、胃酸逆流。
2. 慢性胃炎、胃潰瘍:胃排空慢、消化不良導致氣體堆積。
3. 腸躁症(IBS):多與壓力或神經調節異常有關,容易出現脹氣、腹痛、便祕或腹瀉交替的情況。
4. 小腸細菌過度增生(SIBO):小腸菌數過多,會讓食物被分解產氣,導致腹脹不適。
當脹氣反覆發作又久治不癒,很可能是腸胃在提醒你該看醫生了。

胃脹氣 vs. 腸脹氣怎麼分?
分類 | 主要症狀 | 常見原因 |
胃脹氣 | 上腹悶、吃完東西馬上不適、打嗝 | 吃進太多氣、胃排空慢、胃酸不足 |
腸脹氣 | 下腹脹、悶痛、腸鳴音活躍、想放氣放不出來 | 高產氣食物、便祕、菌相失衡、腸躁症等腸胃疾病 |
📌 上腹悶、打嗝、飯後立刻不適 → 多半是「胃脹氣」
📌 下腹脹、放屁多、肚子悶悶滾 → 多半是「腸脹氣」

脹氣症狀有哪些?
脹氣不只是肚子鼓鼓的,以下是常見的 6 種脹氣症狀,看看你你中了幾個?
1. 飯後肚子撐、脹、不舒服
餐後腹部變得飽脹、緊繃,有明顯「撐大」的感覺,穿著貼身衣物時特別明顯。
2. 打嗝多
進食後頻繁打嗝,有時會感覺氣體往上竄至胸口或喉嚨,類似輕微逆流感。
3. 想排氣卻排不乾淨
總覺得有氣卡在肚子裡,放完屁還是有點脹悶,難以完全排出。
4. 肚子發出咕嚕聲
腸鳴音明顯,像在滾水或冒氣泡,有時會覺得氣在裡面跑。
5. 吃不多就感到飽脹
才剛吃幾口,就感覺飽了,好像吃飽但卻沒有真正滿足。
6. 脹氣影響晚上入睡
晚餐後腹脹感變嚴重,平躺更不舒服,有時甚至會脹醒。

容易脹氣的食物有哪些?
以下這些食物,會增加腸道產氣或讓蠕動變慢,脹氣時建議先避免:
- 豆類、豆漿
- 乳製品(牛奶、起司等,特別是乳糖不耐者)
- 十字花科蔬菜(高麗菜、花椰菜)
- 小麥、糯米類
- 汽水、氣泡水、啤酒等含氣飲料
- 油炸、過甜、過辣的刺激性食物
- 口香糖、硬糖(容易吞入空氣,增加胃內氣體)
- 含糖飲料(含高果糖糖漿飲品)
🔎 補充說明:
很多容易脹氣的食物,其實都屬於「高 FODMAP 食物」,這類醣類容易在腸道發酵產氣。
腸胃敏感或有腸躁症的人,可嘗試短期低 FODMAP 飲食,幫助找出脹氣來源、減少不適。
📌 想進一步了解 FODMAP 飲食,可以延伸閱讀我們整理的完整指南:腸躁症是什麼?低腹敏飲食改善你的腸躁症症狀!

脹氣怎麼吃?消除脹氣的食物有哪些?
吃錯東西真的會讓你「越吃越脹」!
以下是相關研究文獻指出對腸胃有幫助,能促進腸道蠕動、幫助排氣或減少產氣的食物:
1. 薑:溫熱助消化、順氣解脹
2. 奇異果、鳳梨、木瓜:含天然酵素,有利於分解蛋白質,幫助消化。
3. 薄荷茶:放鬆腸道平滑肌、緩解痙攣與氣脹
4. 茴香籽:傳統用於幫助排氣、減少腸道痙攣
✅ 若要搭配茶飲,建議選擇溫熱、無咖啡因、不加糖的版本,避免冷飲加重脹氣。
食物分類 | 建議避免 | 推薦攝取 |
豆類 | 黃豆、豆漿、毛豆 | 少量蒸熟後食用 |
飲料 | 汽水、奶茶、含糖飲料 | 薑茶、溫開水 |
蔬果 | 花椰菜、洋蔥 | 鳳梨、奇異果、薄荷 |
加工 | 油炸物、餅乾、糖果 | 自然食物、溫熱食為主 |

脹氣怎麼辦?從飲食與生活習慣調整
要改善脹氣,不能只靠吃什麼!
更要從日常的飲食與生活習慣著手,讓腸胃回到順暢節奏。
飲食習慣該怎麼調整比較不會脹氣?
1. 吃慢一點,避免吞入空氣
邊講話邊吃、咀嚼太快都容易把氣吞進肚子裡。
每口建議咀嚼 20 ~ 30 下,讓食物在胃裡更好分解。
2. 少量多餐,避免吃太撐
一口氣吃太多會讓胃排空變慢,食物停留時間越長,越容易發酵產氣。
3. 避開喝含氣或冰飲
汽水、冰飲料、冰水等不僅容易讓胃充氣,也會讓消化蠕動變慢。
4. 避免暴食
過長空腹後大吃一頓,腸胃無法即時適應,脹氣發生率也跟著升高。
5. 飲食清淡、溫熱為主
重油重鹹、太辣或太甜的食物會刺激腸胃,讓蠕動變慢、消化更卡。
6. 避免高產氣、高 FODMAP 食物
豆類、乳製品、洋蔥、小麥、果糖、人工甜味劑等容易在腸道中發酵產氣。
脹氣頻繁的人可試著先減少攝取,並觀察身體變化。

想改善脹氣,生活習慣還要注意哪些?
1. 飯後散步 10 ~ 15 分鐘
促進腸道蠕動、幫助排氣,是最簡單卻實用的消脹氣習慣。
2. 減少久坐,適時起身活動
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會讓腸道循環變差,氣體更不容易排出。
3. 避免情緒緊繃與長期壓力
壓力會讓自律神經失調,進一步影響腸胃功能與呼吸調節能力。
4. 建立規律排便習慣
特別是有便祕傾向的人,腸道氣體滯留更容易引起下腹脹。

想快速消脹氣可以怎麼做?居家緩解方法一次看
脹氣一來肚子悶悶脹脹超難受,
可以試試以下這些快速幫助排氣、促進腸道蠕動的方式!
脹氣按哪裡?5 個消脹氣穴道/穴位
以下這些穴位操作簡單,可自行按摩,每次按壓 1 ~ 2 分鐘就可以囉!
1. 中脘穴:肚臍上約四指處
調整胃功能、促進排空,常用於上腹脹、打嗝多的時候。
2. 氣海穴:肚臍下約兩指處
幫助舒緩下腹悶、氣排不順的感覺,適合排便不順、腸道蠕動慢的人。
3. 天樞穴:肚臍左右約兩指距離
促進腸蠕動,特別適合便祕型或下腹型脹氣。
4. 足三里:膝蓋下約四指寬,脛骨外側
健脾和胃、疏通腸道,是常見的「消脹氣萬用穴」。
5. 內關穴:手腕橫紋上三指寬處(在兩筋之間)
可緩解脹悶、想吐、噁心感,可用於壓力型或胃脹氣。

哪些姿勢與按摩能幫助肚子排氣?有效的消脹氣動作整理
當氣卡在肚子裡排不出來時,除了按壓穴位,也可以透過姿勢調整與按摩,幫助腸道氣體移動,讓你更快舒緩不適。
推薦的消脹氣姿勢(可搭配瑜珈練習):
1. 屈膝抱腿式(Pawanmuktasana)
平躺後,雙膝抱向胸口,有助刺激下腹蠕動、幫助排氣,是最簡單實用的「排氣姿勢」。
2. 貓牛式(Cat–Cow Pose)
身體朝下,手掌貼地採跪姿,並交替拱背與下凹,可帶動腹部肌群律動,有助腸胃活動順暢。
3. 躺姿扭轉(Supine Twist)
平躺後將雙膝轉向一側,身體向反方向扭轉,有助舒展腹部、刺激腸道蠕動,幫助卡住的氣體釋放。
簡單腹部消脹氣按摩法:
1. 順時針畫圈按摩腹部(以肚臍為中心)
模擬腸道蠕動方向,幫助腸道氣體往出口推進,建議搭配溫熱手心進行。
2. 搭配溫敷效果更好
可使用熱水袋或熱毛巾敷在肚子上,再進行按摩,更能促進循環、放鬆腹部肌肉。

酵素/益生菌/胃藥:脹氣可以吃?
1. 消化酵素
適合:吃太快、吃太撐、油膩大餐後的「消化型脹氣」
- 幫助分解食物
- 減少食物在腸胃中停留時間過久而發酵產氣
- 通常餐後食用,建議作為短期輔助,重點仍在改善飲食與咀嚼習慣
2. 益生菌
適合:長期脹氣、便祕、腸躁症、壓力型脹氣
- 協助調整腸道菌叢平衡,減少壞菌過度發酵產氣
- 有些菌株,例如: Lactobacillus、Bifidobacterium 被研究證實有助改善脹氣
- 效果通常需持續攝取 2 ~ 4 週以上才會逐漸明顯
3. 抗脹氣藥(如消脹氣膠囊、胃藥)
適合:短期急性脹氣、飯後不適、打嗝、卡氣
- 市售常見成分如「西甲硅油(Simethicone)」可幫助氣泡崩解、促進排氣
- 可用於短期急救,但不建議頻繁依賴,應釐清根本原因
- 建議諮詢藥師或醫師後選用,避免與其他藥物有交互作用
📌 小提醒:
- 若脹氣合併腹痛、體重變化明顯、便祕腹瀉交替、黑便等症狀,請及早就醫
- 保健品能輔助,但最根本的解決方式還是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
脹氣多久沒好不正常?什麼情況需要看醫生?
建議看醫生的情況包括:
- 脹氣持續超過 1 ~ 2 週未改善
- 合併腹痛、胃痛、解黑便或血便
- 有便祕與腹瀉交替的情況(疑似腸躁症)
- 出現體重突然減輕、食慾不振
- 嚴重脹氣影響睡眠、日常活動
- 吃藥或補充益生菌也無效,反而加重不適
💡 腸胃的不適如果反覆出現,可能與胃炎、腸躁症、SIBO 或消化性潰瘍等疾病,建議由專業醫師判斷病因,不要長期忽略!

脹氣要看哪一科?
腸胃肝膽科(消化內科):
首選專科,可針對胃、腸、胰、膽相關功能進行檢查與診斷
家醫科:
若無法確定症狀,或只是初期評估,也可先選家醫科
中醫內科:
若偏好自然調理,也可尋求有腸胃專長的中醫師協助
📌 如果你是小朋友、孕婦、年長者,建議先諮詢熟悉的家庭醫師或兒科/婦產科轉診。
脹氣、消脹氣相關問題
Q:為什麼會腹部脹氣?有哪些常見原因?
可能與吃太快、消化不良、便祕、情緒壓力或腸道菌叢失衡有關,
也與飲食中易產氣食物(如豆類、乳製品等)攝取過多有關。
Q:脹氣時一直想放屁但放不出來怎麼辦?
可嘗試屈膝抱腿式、順時針按摩腹部,幫助氣體排出,可搭配溫熱敷,有助腸道放鬆。
Q:有哪些運動能幫助消脹氣?
像是瑜珈中的屈膝抱腿式、貓牛式、躺姿扭轉,都有助促進腸蠕動與排氣,飯後輕鬆散步 10 ~ 15 分鐘也很有效。
Q:半夜胃脹氣痛醒怎麼辦?
建議
1. 先起身慢慢走動,或喝一杯溫開水幫助腸胃蠕動。
2. 順時針按摩腹部、熱敷肚子,或做屈膝抱腿式姿勢促進排氣。
3. 若合併噁心、想吐、胃悶感,可輕按中脘穴、天樞穴。
4. 若這種情況經常發生,建議調整晚餐吃得東西、避免睡前吃太飽,必要時就醫檢查。
Q:為什麼拉肚子的時候會脹氣和放屁?
拉肚子時腸道蠕動加快,發酵過程產氣增加,加上排便不完全,容易出現脹氣與頻繁放屁的情況。
Q:脹氣會造成腹部痛嗎?跟腸胃炎有什麼不同?
脹氣造成的腹痛多為悶、脹、不定點的壓力感,
若有劇烈疼痛、發燒、嘔吐等,則可能是腸胃炎或其他腸胃問題。
Q:一直打嗝、脹氣是什麼原因?要怎麼改善?
可能是胃酸逆流、吞氣習慣或壓力造成,建議避免吃太快、少喝碳酸飲料與冰飲,也可按摩穴位或補充益生菌來協助改善脹氣。
Q:生理期月經來脹氣正常嗎?怎麼舒緩?
生理期脹氣是很常見的經前症候群(premenstrual syndrome, PMS)症狀,經期前後荷爾蒙變化會影響腸胃蠕動,導致脹氣,
可適度熱敷、做腹式呼吸、避免吃太鹹或太冷的食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