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肚子不止怎麼辦?原因解析+飲食指南,別再腹瀉發燒、血便警訊!

拉肚子怎麼辦?第一步先補充水分與電解質,避免脫水。

接下來怎麼做?可以吃什麼?要注意哪些?

目錄

為什麼會拉肚子?

拉肚子腹瀉)其實是一種「腸胃道在抗議」的訊號。

當腸道受到刺激、感染或消化功能異常時,食物與水分就會快速通過腸道,來不及被吸收,於是形成水樣或稀便。

 

常見原因包括:

急性拉肚子原因

這類情況通常來得快、好得也快,多數在數天內會自行緩解。

  • 急性腸胃炎:病毒(如諾羅、輪狀病毒)、細菌(如沙門氏菌、大腸桿菌)感染。
     
  • 飲食不潔或食物中毒:吃到變質或受污染的食物,短時間內就可能大量腹瀉。
     
  • 藥物副作用:部分抗生素或鎂鹽類制酸劑,會破壞腸道菌叢或刺激腸道。

 

慢性拉肚子原因

如果腹瀉反覆出現或持續超過 4 週,就屬於慢性腹瀉,可能代表更深層的問題:

  • 食物不耐或過敏:乳糖不耐症、麩質過敏。
     
  • 腸道功能異常:腸躁症(IBS)常因壓力或飲食改變而誘發。
     
  • 慢性疾病:發炎性腸道疾病(IBD)、大腸癌、甲狀腺機能亢進。
     
  • 長期心理壓力:壓力與焦慮會影響腸道蠕動,導致所謂「情緒性腹瀉」。

 

急性腹瀉多半是感染或飲食問題,慢性腹瀉則要警覺腸道疾病或情緒壓力問題,若拉肚子反覆不止,建議尋求醫師檢查。

為什麼會拉肚子?

 

 

拉肚子有哪些症狀?

拉肚子並不只有「水便」這麼簡單,還可能伴隨其他身體變化!

 

依照嚴重程度,可以分為 輕微症狀需要警覺的症狀

輕微症狀(多屬短暫、不嚴重)

  • 排便次數增加:一般定義為一天超過 3 次稀便,就可算是腹瀉。
     
  • 糞便變稀:由軟便到完全水樣,顏色可能偏黃或淺褐色。
     
  • 腹部不適:包括絞痛、腸鳴、脹氣,有時拉完肚子就會暫時舒緩。
     
  • 輕微倦怠:可能因為水分流失而感到稍微疲倦。

👉 如果症狀屬於這一類,通常是短暫的腸胃炎或飲食不耐,靠補水、調整飲食多半會改善。

拉肚子有哪些輕微症狀?

 

嚴重症狀(需提高警覺、考慮就醫)

  • 高燒或持續發燒:腸胃炎通常不會引起高燒,若體溫超過 38.5℃,可能是嚴重感染。
     
  • 血便或黑便:代表腸道可能有出血,原因可能是細菌感染、腸道潰瘍甚至大腸疾病。
     
  • 持續 48 小時以上未改善:若拉肚子超過 2 天仍不見好轉,應該請醫師檢查。
     
  • 嚴重脫水:口渴難耐、尿量明顯減少、皮膚乾燥、眼窩凹陷、頭暈,尤其兒童和老人風險最高。
     
  • 劇烈腹痛:若疼痛強烈或持續加劇,可能是腸道阻塞或其他急症。
     
  • 伴隨嚴重嘔吐:無法進食或喝水,容易加速脫水。

⚠️ 重點提醒:當出現這些警訊時,千萬不要再自行撐著,應立即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

拉肚子有哪些嚴重症狀?

 

 

拉肚子怎麼辦?自救方法與飲食指南

遇到拉肚子,不必第一時間就緊張吃藥,很多情況只要正確照顧,腸胃就能逐漸恢復。重點有三個方向:

 

第一步:拉肚子立即補充水分與電解質

拉肚子最危險的不是「次數多」,而是 脫水

  • 優先選擇:溫開水、口服電解質補充液(ORS)、清淡湯品。
     
  • 避免飲品:含咖啡因、酒精或高糖飲料,會加重腸道刺激。
     
  • 小口多次:避免一次大量灌水,應分多次慢慢喝。

 

💡 小提醒:如果沒有現成電解質補充液,可以在家用 500ml 水 + 1/2 小匙鹽 + 4 小匙糖 簡單調製。

 

第二步:拉肚子吃什麼?能吃 vs 不能吃

在腸胃敏感的時候,飲食要以「好消化、低油脂、低纖維」為主。

類別建議食物暫時避免
主食白飯、白吐司、稀飯、蘇打餅乾油炸食物、糯米、全穀雜糧
水果香蕉、蘋果泥西瓜、奇異果、柑橘類(酸性強)
蛋白質蒸蛋、去皮雞肉、豆腐豬腳、牛排、奶製品(乳糖不耐更要避免)
飲品溫水、口服補液、淡茶咖啡、酒、手搖飲、高糖果汁

 

👉 這就是「BRAT Diet」(Banana、Rice、Apple、Toast),專門用來幫助腹瀉恢復。

 

第三步:拉肚子要適度休息

  • 多休息:避免勞累,給腸道時間修復。
     
  • 保持清潔:勤洗手,防止病毒/細菌交叉傳染。
     
  • 觀察症狀:持續超過 2 天或有警訊(發燒、血便、嚴重脫水)應立即就醫。
     
  • 益生菌輔助:部分研究顯示,攝取益生菌(如乳酸菌、比菲德氏菌)可縮短腹瀉時間。

 

拉肚子時 「先補水、再調飲食、搭配休息」 是黃金三步驟。大多數情況幾天內就能恢復,但若有嚴重警訊,一定要就醫。

拉肚子怎麼辦?自救方法與飲食指南

 

 

嬰兒、小孩、孕婦、老年人拉肚子怎麼解決?

嬰兒

脫水風險最高:嬰兒體液比例高,腹瀉容易快速脫水。

照護建議:持續母乳或配方奶,不要自行停餵;若醫師建議,可補充口服補液鹽(ORS)。

就醫時機:合併嘔吐、發燒、血便,或持續一天以上,都必須立即就醫。

 

小孩

常見原因:衛生習慣不足、吃到受污染食物、病毒交叉感染(如腸病毒、輪狀病毒)。

照護原則

  • 提供易消化食物(白飯、吐司、蘋果泥、香蕉)。
     
  • 確保足夠水分,可給淡湯或電解質補充液。
     
  • 避免零食、油炸食物與乳製品。

就醫時機:若小孩精神萎靡、尿量明顯減少、發燒超過 38.5℃ 或拉肚子超過 2 天,務必送醫。

 

孕婦

營養與安全雙重考量:腹瀉可能導致子宮收縮與營養不足。

飲食建議:少量多餐、避免生冷與辛辣;選擇蒸蛋、熟透蔬菜、去皮雞肉。

藥物注意:不建議自行服用止瀉藥,需由醫師評估。

 

老年人

高風險族群:多有慢性病(糖尿病、心臟病),腹瀉引發的脫水或電解質失衡可能危及生命。

照護重點:觀察精神狀態,確保水分與電解質補充。

警訊:若出現意識混亂、心律不整或極度虛弱,必須立即送醫。

嬰兒、小孩、孕婦、老年人拉肚子怎麼解決?

 

 

預防拉肚子的方法

拉肚子雖然常見,但透過正確的飲食與生活習慣,其實是可以大幅降低發生率的。以下幾個方法最實用:

 

日常飲食與衛生習慣

  • 勤洗手:特別是在吃飯前、上廁所後,能有效預防病毒與細菌感染。
     
  • 食物徹底煮熟:避免食用生食或未煮熟的海鮮、肉類。
     
  • 保持廚房與餐具清潔:砧板、刀具生熟要分開,避免交叉污染。
     
  • 飲水安全:喝開水或可信來源的瓶裝水,不要直接飲用生水。

 

腸道保健

  • 均衡飲食:攝取足夠纖維與優質蛋白質,維持腸道正常運作。
     
  • 益生菌補充:研究顯示,益生菌有助於穩定腸道菌叢,降低腹瀉風險。
     
  • 避免暴飲暴食:一次吃太多或過度刺激性食物,容易造成腸胃負擔。

 

出國旅行與外食注意事項

  • 避免生水與冰塊:旅遊常見的「旅行者腹瀉」多來自飲用水污染。
     
  • 選擇衛生環境佳的餐廳:避免路邊衛生不佳的小攤,尤其是生食。
     
  • 隨身攜帶口服補液鹽(ORS):一旦出現腹瀉,可以及時補充電解質,降低脫水風險。
預防拉肚子的方法

 

 

拉肚子常見問題

Q:拉肚子英文怎麼說?

拉肚子的英文是 diarrhea(美式拼法)或 diarrhoea(英式拼法),日常口語也可說 have diarrhea

 

Q:拉肚子吃什麼比較好?

建議吃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,如白飯、稀飯、吐司、香蕉、蘋果泥,能減輕腸胃負擔。

 

Q:拉肚子不能吃什麼?

避免高油、辛辣、乳製品、咖啡因、手搖飲或生冷食物,以免加重腸胃刺激。

 

Q:拉肚子可以吃益生菌嗎?

可以。部分益生菌(如乳酸菌、比菲德氏菌)有助於調整腸道菌叢,縮短腹瀉時間,但需持續攝取才有效果。

 

Q:拉肚子可以吃香蕉嗎?

可以。香蕉屬於 BRAT 飲食的一部分,富含鉀離子,有助於補充電解質並緩解腸胃。

 

Q:拉肚子可以喝豆漿嗎?

不建議。豆漿含有寡糖,部分人會產氣或引發腸胃不適,建議症狀改善後再飲用。

 

Q:拉肚子怎麼辦?

第一時間應補充水分與電解質,改為清淡飲食,並注意休息。若症狀超過 2 天未改善,應就醫檢查。

 

Q:拉肚子多久會好?

一般急性腹瀉多在 1–3 天內緩解,但若超過 48 小時仍未改善,或合併高燒、血便,應立即就醫。

 

Q:拉肚子發燒怎麼辦?

腹瀉合併發燒多半是感染引起,需持續補水並觀察。若高燒超過 38.5℃,建議就醫尋找感染源。

 

Q:拉肚子什麼時候要看醫生?

若持續超過兩天未好轉、出現血便或黑便、合併高燒、嚴重脫水,或發生在嬰兒、孕婦、老人身上,就要立即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