肌少症的高風險族群必看!該如何預防?

目錄

現今因醫療發展進步、年齡的增長,在老化的過程中,因為生理機能逐漸退化,加上年長者可能患有多重慢性疾病、身體功能缺損,導致肌肉量減少,日常生活也會受到影響,臺灣65 歲以上的老人肌少症盛行率男性為23.6%,女性為 18.6%,肌少症已成為一個需要關注的健康議題。

 

肌少症是什麼?

肌少症(Sarcopenia)是一種漸進式因老化所引起的肌肉量減少、肌力下降、身體功能受損及抵抗力下降的疾病,除了老化不可改變的因素,生活中營養攝取不足缺乏運動也會導致肌肉流失,而這兩者則是可以改變的因素,這些因素不僅會影響日常生活中的行動能力,還可能增加跌倒、骨折、住院和死亡的風險。一般來說,出生後開始肌肉質量增加,到了 20 ~ 30 歲,肌肉質量及肌力都會達到巔峰,接著隨著年齡的上升而逐步下滑。30 歲以後,肌肉量每一年平均流失1 ~ 2%,40 歲以後,肌肉量每十年平均流失約8%,60 歲以後,肌肉量減少的速度更加快速。肌少症的發生多見於老年人,但隨著久坐不動和不良飲食習慣的普遍,中年人甚至年輕人也可能受到影響。

 

肌少症的定義?

根據國際肌少症工作小組(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, EWGSOP)2019 年的指引,以肌肉質量(Muscle mass)肌力(Muscle strength)體能表現(Physical performance)三項指標,來作為肌少症的評估指標。

1. 肌肉質量:體內的肌肉質量顯著減少,導致肌肉無法正常支撐日常活動。

2. 肌力:無法持續維持正常的肌肉力量,體現在提重物或攀爬樓梯困難。

3. 體能表現:行動速度減慢或失去日常行動能力,如:站起、走路及保持平衡的困難。

肌少症是什麼?

 

造成肌少症的原因?

1. 老化:隨著年齡增長,粒線體受損、氧化壓力、細胞凋亡及肌肉蛋白合成減少,肌肉流失加快,這是肌少症最常見的原因。

2. 身體活動量低:久坐不動或缺乏肌力訓練的人群容易導致肌肉萎縮和力量下降,特別是長期臥床或活動量極低者。

3. 營養不良:蛋白質攝取不足是肌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,缺乏足夠的蛋白質和維生素D 等營養素,會使得肌肉無法正常生長和修復。

4. 內分泌改變:生長激素、IGF-1、睪固酮、雌激素的改變,使身體肌肉合成減少,分解增加,影響肌肉的功能。

5. 發炎反應:IL-6、TNF-α等,身體處於發炎的情況,身體中的分解蛋白增加,導致肌肉流失增加,影響肌肉的正常功能。

6. 遺傳因素:某些基因可能影響一個人的肌肉發展和維持能力,使其更易患上肌少症。

7. 慢性疾病:包括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癌症、腎病等慢性病,這些疾病會影響肌肉合成,身體也會傾向分解蛋白質,增加肌少症的風險。

造成肌少症的原因?

 

肌少症的五大症狀

肌少症的症狀可能隨著病情進展逐漸變得明顯,常見症狀包括:

1. 走路緩慢、行動困難

步伐變慢、容易失去平衡、難以站起或久坐,走路每秒小於0.8 公尺。

2. 握力下降

肌肉流失除了下肢無力,也會有上肢無力的現象,像是難以提重物、無法擰乾毛巾等。

3. 行動不便

走路緩慢漸漸變成起身困難,雙腿無力無法支撐體重,需要靠別人攙扶,或是扶手支撐,無法自己上下樓梯,稍微活動即感到疲憊,缺乏持續運動的能力。

4. 反覆跌倒

因肌力下降和平衡感變差,導致跌倒的機率及頻率增加,過去一年曾跌倒2 次以上。

5. 體重減輕

未刻意減重,肌肉量明顯減少,肢體顯得消瘦或鬆弛,六個月內體重減輕5% 以上。

肌少症的五大症狀?

 

自我檢測肌少症的方法

若是到醫療院所做檢查,會先做肌肉功能測試,如:手的握力、由椅子站起來的速率、走路的速度,再加上肌肉平衡功能測試。如果有功能下降的情況,需再進一步做肌肉質量的檢測作驗證,以及肌肉量的檢查,較為可靠的檢測方法有生物電阻測量儀雙能量 X 射線吸收儀電腦斷層等。想快速知道自己是否可能患有肌少症,可以透過以下簡單的自我檢測方法:

1. 握力測試

透過握力器測量握力強度,若男生握力小於26 公斤,女生握力小於18 公斤,則可能有肌少症的風險。

 

2. 小腿圍測量

測量小腿最粗的部位,男生小於34 公分或女生小於 33 公分,或者用雙手食指及大拇指圍成一圈,將小腿最粗的地方圈起來,若圈起來剛好或者有縫隙,則表示肌肉量可能不足,有肌少症的風險。

 

3. SARC-F/SARC-Calf 肌少症風險評估問卷

提供自我篩檢的方式,評估內容包括肌力、步行、起身、爬樓梯、跌倒及小腿圍等六項,SARC-F為前五項若加總分數大於4 分,SARC-Calf則是再加上小腿圍項目總分大於11分表示有肌少症風險。

若測試結果顯示有肌少症風險,應盡早尋求專業醫師進一步評估,改善飲食及運動量,預防肌少症。

自我檢測肌少症的方法
SARC-F/SARC-Calf 肌少症風險評估問卷

 

如何預防及治療肌少症?

為了預防並延緩肌少症的發生,在幼年期及青少年期,以提升肌肉質量及鍛鍊肌力為主;中年過後,以維持肌肉量、肌力為主;而到了老年階段,則是盡量減少肌肉流失。我們雖然無法改變年紀增長的因素,但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習慣,改變飲食及運動。

肌少症的治療目標是改善肌肉量和功能,目前並沒有藥物能改善肌少症的症狀,主要透過均衡的飲食及適度的運動,來延緩及避免肌少症的持續惡化。

1. 規律運動

I:漸進式阻力訓練,建議一週2 ~ 3 次,從低強度訓練開始,如:舉重、彈力帶運動、舉啞鈴等。

II:有氧運動,建議一週3 ~ 5 次,每次 20 ~ 60 分鐘,如:快走、游泳、踩腳踏車等。
III:333 原則,每週運動至少3 次、每次超過 30 分鐘、心跳達到每分鐘130 下;若是能夠提升為「533」,每週運動五次或每週150 分鐘以上更好,如:棒式、深蹲、弓箭步等。

規律運動能有效增加肌肉量和肌力,提升整體體能。

 

2. 均衡飲食

I:足夠的蛋白質(如:豆類、魚類、蛋、肉類),老年人建議每日1.0 ~ 1.2 公克/公斤。

II:足夠的維生素D(如:乳製品、褐色蘑菇、濕黑木耳),老年人建議每日15 微克或每日日照 30 分鐘。
III:足夠的鈣質,老年人建議1200 ~ 1500 毫克/每天。

均衡飲食有助於肌肉的生長和修復,改善肌肉流失,增加肌肉質量。

 

3. 保持活動量

避免長時間靜坐,日常生活中多進行輕度活動,如:打掃、園藝、步行等。

 

4. 定期健康檢查

檢查體重、肌肉量和肌力變化,及早發現問題。

 

5. 控制慢性疾病

管理好糖尿病、高血壓等慢性疾病,能降低肌少症的風險。

肌少症如何預防及治療?

 

肌少症相關問題

Q1:肌少症的英文?

肌少症的英文為 Sarcopenia,是肌肉質量漸進性的減少,以及肌肉功能降低的老年症候群。

 

Q2:肌少症該看哪一科?

想確認自己是否有肌少症,可至老人醫學科、運動醫學科、復健科或是新陳代謝科,也能到家醫科進行簡單的功能測試或儀器測量,了解自身的肌肉質量。

 

Q3:肌少症會好嗎?

只要多注意營養均衡、規律運動,大部分的肌少症是可以改善甚至逆轉的,但如果是因為慢性疾病、神經退化性疾病等引起的肌少症,要先控制好疾病,再來治療肌少症。

 

Q4:肌少症的原因

肌少症的原因有許多,其中包括老化、身體活動量低、營養不良、內分泌改變、發炎反應、遺傳因素及慢性疾病等。

 

Q5:肌少症的五大症狀

包括走路緩慢、握力下降、行動不便、反覆跌倒及體重減輕。

 

Q6:肌少症會死嗎?

肌少症會導致跌倒、骨折、失能,嚴重甚至會死亡。

 

Q7:如何預防肌少症?

透過均衡營養及適度運動,可以有效延緩及避免肌少症的持續惡化。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