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天悶熱好難受,一進冷氣房爽一下,結果卻頭暈、沒胃口、喉嚨乾、還拉肚子?
別再以為只是沒睡飽,其實很多人每天都在「隱形中暑」!
為什麼會中暑?原因是什麼?
熱傷害包括熱痙攣、熱昏厥、熱衰竭和中暑,而中暑又可以分成熱中暑與冷中暑。
🔍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說法:中暑就是「最嚴重」的熱傷害。
熱傷害分類
1. 熱痙攣(Heat Cramp)
因長時間待在高濕熱環境或一下子喝太多水,使水分與電解質大量流失,電解質失衡造成肌肉抽搐。
2. 熱暈厥(Heat Syncope)
常常是因為在炎熱環境久站,使血液集中於皮膚與四肢,導致腦部暫時缺血而昏厥,但體溫通常是正常的。
3. 熱衰竭(Heat Exhaustion)
中暑的前期警訊,因大量出汗未補水與電解質引起,常見症狀有疲倦無力、頭暈頭痛、臉色蒼白、血壓偏低等。
4. 熱中暑(Heat Stroke)
當體溫調節失常,皮膚無法散熱會變得乾燙潮紅,體溫升至 40°C 以上並出現意識不清,若未即時處理,恐導致休克、器官衰竭等致命併發症,死亡率高達 30 ~ 80%。
冷中暑(Cold-Environment Heat Stress)
因為長時間待在冷氣房、體內熱能無法排出導致,冷中暑容易與「感冒」「腸胃炎」混淆,例如:水便、頭暈、疲倦。

熱中暑與冷中暑的差別是什麼?怎麼分辨?
分類 | 熱中暑 | 冷中暑 |
發生環境 | 高溫、濕熱、通風差 | 冷氣房、陰涼但密閉 |
是否流汗 | 初期大量、後期可能無汗 | 流汗不明顯或無汗 |
體溫 | 升高(> 40°C) | 不一定發燒,但常覺得虛弱 |
常見症狀 | 頭痛、冒汗、發熱、意識模糊 | 水便、胃口差、畏寒、疲倦 |
易被誤會成 | 重感冒 | 感冒、腸胃炎、貧血 |
冷中暑最容易被誤判,尤其在辦公室長時間久坐、沒喝水、頻繁出入冷氣環境造成冷熱差異,更容易發作。

中暑會出現哪些症狀?
🔥 熱中暑症狀:
- 頭暈、視線模糊、全身冒汗
- 體溫升高至 38 度以上
- 心悸、口乾舌燥、想吐
- 臉紅、皮膚乾熱(已脫水)
❄️ 冷中暑症狀:
- 拉水便、胃口差、腹部悶悶的
- 頭暈倦怠、手腳冰涼
- 明明沒發燒卻感覺虛弱不堪
- 喉嚨乾、聲音沙啞

中暑如何緩解?急救 SOP + 穴道按摩
熱中暑解決方法
發現有人可能中暑,不用慌!
依照衛福部提供的熱傷害急救處理,只要記住這 5 招「涼、脫、散、喝、送」就對了!
1. 【涼】先找個蔭涼的地方
別讓他繼續在太陽下曝曬!
趕快帶到有遮蔽、通風的地方休息,像是樹下、騎樓、便利商店門口都可以。
小提醒:圍觀人太多會讓空氣不流通,記得請大家幫忙留出空間喔!
2. 【脫】鬆開衣服、讓身體透氣
幫忙把患者的衣服鬆開,特別是領口、腰帶、緊身衣物等。
如果他有抽筋,可以幫忙伸展一下肌肉,並建議他平躺休息,不要硬撐站著。
3. 【散】想辦法「降溫」
中暑後,讓身體降溫有幾個方法可以選:
‧ 泡冷水最有效:有浴缸或水池的話,整個身體泡進去(頭留在水面上)降溫最快。
‧ 潑水 + 搧風:沒水池也沒關係,脫掉衣服、在皮膚上潑點冷水再搧風,也能幫助身體散熱。
‧ 冰敷重點部位:像是脖子、腋下、手肘內側、大腿根部這些地方放冰袋,效果也不錯。
注意:如果已經昏倒或抽搐,要把他側躺、頭微微後仰保持呼吸順暢,絕對不能自己走動,一定要趕快叫救護車!
4. 【喝】能喝再喝,別勉強!
如果他清醒、能吞嚥,就趕快補水,但不是亂喝喔 ~
最好是運動飲料、含一點鹽的冷水,或自製鹽糖水,如果他看起來迷迷糊糊、講話不清楚,就不要勉強他喝水,以免嗆到!
5. 【送】該叫救護車就別猶豫
如果症狀沒改善,或出現以下狀況,馬上打 119 叫救護車:
- 還是昏昏沉沉、叫不醒
- 不停抽筋、體溫很高
- 呼吸急促、心跳超快
等救護車來之前,記得繼續幫他散熱、讓他躺好,千萬別讓他硬撐著站起來或自己離開!

冷中暑解決方法
1. 離開冷氣房、避免冷風直吹
先讓身體回到自然溫度環境,避免繼續待在過冷空間(特別是冷風直吹頭部、背部、腳底)。
2. 喝一杯溫水或薑茶
補充溫熱飲品,有助促進血液循環、排出體內寒氣,不要喝冰水、冰飲,否則會讓症狀更嚴重。
3. 按壓穴位
可按壓湧泉穴(腳底)、內關穴(手腕)、風池穴(後頸),促進氣血流動,幫助改善虛冷狀態,每個穴位可輕壓 1 ~ 3 分鐘。
4. 避免吃生冷食物、可吃溫補型食材
建議吃點溫和消暑食物,如薑汁炒蛋、絲瓜、溫熱湯品,避免吃冰品、沙拉、寒性水果(如西瓜、梨子、哈密瓜)。
5. 休息 + 保持通風
冷中暑通常不會發燒,但身體仍處於「能量透支」狀態,適當休息很重要,也要記得開窗保持通風、避免悶熱。

中暑穴位按摩輔助法
建議配合深呼吸,指腹按壓每穴道 1 ~ 3 分鐘,有助舒緩輕度中暑症狀。
穴位 | 位置 | 功效 |
風池穴 | 後頸髮際凹陷處(兩側) | 舒緩頭痛、改善暈眩 |
合谷穴 | 拇指與食指交接的虎口處 | 幫助緩解頭痛、噁心感,是常用的清熱降火穴位 |
內關穴 | 手腕橫紋往上約三指寬、兩筋之間 | 能穩定情緒、減少胸悶與噁心 |
肩井穴 | 肩膀最高點與頸部交界處 | 放鬆肩頸緊繃,促進氣血循環,幫助身體散熱 |
大椎穴 | 第七頸椎下方(低頭時最突出的脊椎) | 身體的重要降溫點,能幫助退熱與消除燥熱感 |
湧泉穴 | 足底前 1/3 處的凹陷點 | 有助回復體力、穩定身體狀態 |

消暑飲食:中暑吃什麼?消暑食物推薦
消暑食物 1. 退火又降溫的蔬果
這類食物含水量高,能幫助身體降溫、補水,是夏天餐桌上的最佳主角,建議吃法:水煮、涼拌、清炒都可以,避免加辣或重油。
食物 | 水分含量 | 功效 |
冬瓜 | 96.9% | 利尿退熱、幫助排濕氣 |
小黃瓜 | 95.5% | 清涼爽口、協助降火氣 |
絲瓜 | 94.6% | 清熱、防中暑,還能得到膳食纖維 |
大番茄 | 94.5% | 抗氧化 + 補水,兼顧美味與營養 |
苦瓜 | 94.4% | 清熱解毒 |
紅西瓜 | 90.8% | 含鉀高、水分多,能快速補水 |

消暑食物 2. 補水 × 補電解質飲料怎麼選?
飲品類型 | 建議與注意事項 |
白開水 | 基本補水必備 |
椰子水 | 天然電解質來源,適合中暑後補充電解質 |
薄荷茶 / 檸檬水 | 有清涼提神效果,適合天氣悶熱時飲用,避免冰太久以免刺激腸胃 |
運動飲料 | 含鈉鉀電解質,適合流汗多時補充,但糖分偏高,一天建議不超過一瓶 |
綠豆湯 | 經典退火飲品,清熱解毒又補水,建議微冰或常溫飲用,不宜過冰 |
薑茶 / 紅棗水 | 冷中暑時適用,幫助身體排寒、回溫 |
小提醒:
中暑後別喝冰的、太甜或有咖啡因的,
像冰沙、奶茶、沙士、酒都不建議,會越喝越脫水,
建議喝常溫或微冰飲品比較安全。

消暑食物 3. 穩定腸胃的溫和食物
如果中暑後出現水便、沒胃口、腸胃不適,飲食上建議選擇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:
- 白稀飯 + 燙青菜
- 蒸蛋、雞肉絲、豆腐
- 絲瓜湯、苦瓜排骨湯、冬瓜薏仁湯
- 少油少鹽、不加辣、不吃冰
中暑後遺症有哪些?對身體有哪些影響?
輕微的中暑通常不會有後遺症,但嚴重的話,可能導致神經系統、器官損傷甚至死亡!
系統受損部位 | 常見症狀 | 發作時間 | 恢復建議 |
神經系統 | 頭暈、記憶力差、動作變慢、焦躁、失眠 | 中暑後 1 ~ 14 天常見,部分症狀可能延續數月 | 補水 + 補電解質、多休息、可搭配按摩風池、內關等穴位調節神經 |
心血管系統 | 心悸、胸悶、血壓波動、疲勞感持續 | 發生在中暑後 2 ~ 3 天開始出現 | 減少劇烈活動、補充鉀離子(香蕉、椰子水)、不熬夜 |
腸胃系統 | 拉肚子、脹氣、吃一點就飽 | 多在中暑當天或隔天出現 | 清淡飲食、避免冰品、可喝綠豆湯或溫白稀飯 |
泌尿與腎臟 | 排尿變少、尿色深、腎指數升高 | 中暑當下即開始累積傷害,嚴重時可持續數週 | 補水、補鉀、如有腎病史應就醫追蹤 |
免疫系統 | 身體容易累、感冒不斷、恢復慢 | 常出現在中暑後第 7 ~ 30 天之間 | 補營養、均衡飲食、多喝水 |
該怎麼預防才不會有這些後遺症?
- 中暑當下就要處理得當:涼快、補水、降溫、休息缺一不可。
- 千萬不要硬撐:你以為「撐一下就好」,結果身體在燒壞你沒發現。
- 穿對衣服、補充水分、避開正中午曝曬:聽起來老掉牙,但一定有效。

中暑後恢復期怎麼安排?
恢復階段 | 時間範圍 | 你會感受到的症狀 | 該做什麼 |
急性期 | 1 ~ 3 天 | 頭暈、怕熱、沒力氣 | 補水電解質、完全休息、遠離高溫環境 |
修復期 | 4 ~ 14 天 | 胃口差、情緒不穩、體力差 | 清淡飲食、補鉀鎂、避免劇烈運動、正常的規律作息 |
潛伏期 | 2 週 ~ 3 個月 | 容易疲倦、免疫力變弱、腸胃不穩 | 穩定生活節奏、均衡飲食 |
慢性風險期(少數) | 超過 3 個月 | 還是頭暈、易怒、抽筋或腎功能異常 | 建議轉介中醫或營養調理,追蹤神經與腎功能狀態 |

炎夏來臨前,建議下載【樂活氣象-中央氣象署】,
內建「熱傷害預警」功能,能根據你的所在位置即時提醒高風險時段,並提供飲水提醒與中暑急救教學。
👉Google play:點此下載與了解
👉APP store:點此下載與了解
FAQ|中暑相關問題
Q:熱衰竭是什麼症狀?跟中暑一樣嗎?
熱衰竭是中暑前的警訊,會大量出汗、感到疲倦、臉色蒼白、頭暈胸悶,雖然體溫還沒飆破 40°C,但身體已經開始無法應付高溫,若不及時降溫,很可能進一步惡化為中暑。
Q:怎麼知道小孩是不是中暑?
孩子若突然哭鬧、臉紅、冒汗、精神差又退不了熱,特別在室外活動或冷氣房待太久後出現,可能就是中暑了。家長可以先補水、擦身體幫忙降溫,再觀察是否改善,沒改善建議要就醫。
Q:一直覺得頭暈沒力、拉肚子,是不是輕微中暑?
是的,這些都是中暑前期常見症狀!特別是冷中暑,更容易被誤會是感冒或腸胃炎。如果你長時間吹冷氣、又水喝太少,就要懷疑自己是不是中暑了。
Q:冷氣房待久了也會中暑?
會!這就是「冷中暑」。冷氣環境讓體表無法有效散熱,反而讓體內熱能堆積,造成虛弱、頭痛、甚至腹瀉,尤其久坐上班族最容易中標。
Q:喝蜂蜜水、沙士、舒跑、椰子水,哪個最適合解決中暑的不適?
椰子水勝出!它天然含有電解質、低糖,適合中暑後補水。舒跑也行,但糖分較高,可以稀釋再喝。蜂蜜水能幫忙補充一些能量,沙士或汽水則不建議,中暑時含糖氣泡飲會加重身體負擔。
Q:中暑怎麼快速緩解?
去陰涼通風處、鬆開衣物、補水補電解質,再冷敷脖子腋下等退熱區,讓體溫降下來,如果有噁心、意識不清等情況,一定要送醫!
Q:我很容易中暑,是體質問題嗎?
是的,有些人屬於體質偏熱、循環差、水分代謝差、愛喝冰飲、出汗少等,都容易中暑,可透過飲食、作息調整與適度運動改善。